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服务生活服务
电商、商超、社区店三面夹击,今天你还逛菜场吗?
我为人人2023-08-15【生活服务】25867人已围观
你有多久没逛农贸市场了?
最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出的这个“问题贴”引发了一波集体“回忆杀”。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农贸市场明明随处可见,却似乎很久没有踏进去过。全省首家五星农贸市场——杭州翰林农贸市场负责人不无惋惜地说,跟兴盛时期相比,目前该市场客流量大跌,日均客流量从五六千人降至仅有千余人。
杭州市农贸市场行业协会2021年的一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市场的平均摊位空置率达13.61%。“虽然这是两年前的数据,但随着一批批老经营户退出,少有新经营户入驻,农贸市场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现在的数据恐怕只会更糟。” 杭州市农贸市场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小商小贩的生计,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农贸市场虽小,关乎民生大事。然而随着生鲜电商、社区生鲜门店、大型商超等新业态崛起,顾客摊贩逐渐离开农贸市场。
三面夹击下,传统农贸该如何突围,不被时代所淘汰,留住那份特有的烟火气?
“这个市场不会比我退得还早吧?”
每天上午7点多,家住杭州拱墅区老浙大横路小区的陈阿姨都会拎上购物袋,推着小车到翰林农贸市场买菜。从2009年市场开业起,她便是这里的常客,卖蔬菜的王安民、卖家禽的周长成……陈阿姨叫得出一长串摊贩名字。但这几年,她发现市场里的熟面孔越来越少,细细一数,46家经营户里只剩下33家,“再过五年,我就要退休了,这个市场不会比我退得还早吧?”
在很多老杭州人的心中,翰林农贸市场曾是引以为傲的“顶流”。刷卡交易、超市化柜台、农残检测设备……这些很“潮”的设施,早在14年前,翰林农贸市场就已配备。它的出现颠覆了大众对于传统农贸市场脏乱差的印象,成为全省首家五星级农贸市场,也是全国农贸市场学习的标杆。
“那时经营户抢着进市场,一摊难求,平均每天的客流量多达五六千人。”翰林农贸市场经理詹龙海是那段辉煌岁月的见证者,也目睹了市场一步步走向衰退。如今,经营户减少三分之一,日均客流量也仅有千余人。
与“公办”的翰林农贸市场不同,位于杭州市中心地段的凤起农贸市场属于“民办”农贸市场里的“初代”强者,同样没能逃脱衰落的命运。
8月1日,记者来到凤起农贸市场,门口有一排临街店铺,入驻有方爷爷蜜藕、李记酥鱼、采荷光头卤鸭等一批杭州人喜欢的老牌美食店,市民排着队购买,看起来还算红火。可是来到市场二楼,连排的摊位已拉下卷帘门。“原来我们有200多家经营户,目前只剩下一半左右,基本靠几家美食店‘撑场面’。”眼看着新一年的招商即将开始,市场负责人陈姣娟显得有些焦虑。
“商户退出、客流减少、经营困难,是农贸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杭州市农贸市场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
2021年,杭州市农贸市场行业协会曾联合浙江大学课题组,在杭州全市300多家农贸市场中随机抽选了48家不同产权性质的市场进行调研。调研结果不容乐观:2019年至2021年,农贸市场空置摊位不断增加,平均摊位空置率由7.74%上升至13.61%,个别市场空置率甚至到了70%。空置率高导致市场经营惨淡,近三成市场处于亏损状态,其中亏损率最高的之商农贸市场,亏损率高达57.87%。
杭州翰林农贸市场是全省首家五星级农贸市场,也曾是全国农贸市场学习的标杆,如今客流量大跌。李攀 摄
杭州凤起农贸市场二楼一排商铺已经空置。李攀 摄
谁是背后的“搅局者”?
“称霸”生鲜行业数十年的辉煌一去不返,传统农贸市场“老大哥”坐立难安的背后,谁是“搅局者”?在很多人的眼里,生鲜电商是最大的推手。
下班前,打开手机上的生鲜电商App下单买菜,到家时,骑手已经把菜送到了门口。作为上班族,刘颖早已习惯了这样便捷的买菜方式。“过去,我要等到下班后再去农贸市场,费时费力不说,还抢不到新鲜菜。”她说,除了春节,自己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去过农贸市场。
越来越多的“打工人”选择把“菜篮子”装进手机里。旺盛的需求引得资本纷纷入局,催生出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一大批“头部玩家”。从2016年到2022年,国内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由623亿元“狂飙”至3637.5亿元。
生鲜电商虽然发展迅猛,然而,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在2021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仅有两成消费者把生鲜电商作为买菜主渠道,真正的“幕后大佬”是社区生鲜门店。
杭州市农贸市场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非常认同这一调研结果,“在各项便民政策的推动下,杭州的社区生鲜门店从2016年前后就开始急速扩张,有的农贸市场周边1公里以内就有三四十家门店,几乎等同市场商户数量。”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杭州的社区生鲜门店经营者中有80%以上是从农贸市场里“出走”的。
5年前,来自安徽的杨红军就和妻子在农贸市场里经营蔬菜摊,去年夫妻俩决定到外面“另立门户”,通过加盟连锁的方式,在拱墅区大学路上开了一家社区生鲜门店,吸引他单干的理由主要有两个。
“首先是门店经营方式更灵活。农贸市场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例如‘划行归市’要求经营户只能售卖单一品类,我如果卖菜就不能同时卖肉。”老杨说。记者注意到老杨的门店里有各类蔬菜、水果、肉制品和鱼鲜,俨然一个小型农贸市场,对于图方便又图菜品新鲜的顾客来说很有吸引力。其次,门店客流更稳定,依托于身后的社区,老杨组建了一个300多人的“买菜群”,作为群主,他每天在群里分享菜品信息和折扣活动,“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回头客”。
精明的老杨算了一笔账,虽然算上门店租金和加盟费,整体要比农贸市场摊位费高些,但客流量和收益都翻了倍,“以前两个人一天最多赚三五百元,现在生意好的时候能赚上千元。”
去年,老杨所加盟的社区生鲜门店品牌已经在杭州布局了200多家门店,今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
与社区生鲜门店不同,大型商超里的生鲜卖场通过提供更舒适的购物环境和更多层次的品类,错位竞争,赢得一部分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青睐,同样分散了农贸市场客流。
生鲜电商的便利、社区生鲜门店的“粘性”、大型商超的品质,各具优势,为消费者提供多元的选择,搅动着生鲜市场的“江湖”,也让农贸市场“腹背受敌”。
- 1
- 2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
Tags: